一個企業組織如何去擬定策略
彼得.杜拉克於「管理的使命」關於『策略規劃』一章,首先對策略規劃先做一番的說明。
策略規劃是一種持續的流程,有系統地做創業性決策,知道這些決策的未來前途,有系統地努力執行這些決策;並透過有組織的回饋意見,評量這些決策是否符合期望。
企業管理階層別無選擇地必需預測未來、塑造未來,並在短程和長程目標之間做平衡取捨。目前與即將到來的短程未來同樣需要策略規劃。而長程規劃有極大部份需仰賴短期決策,除非是以短程規劃與決策為基礎。
長程規劃背後的概念是「我們的業務應該是什麼?」企業應該單獨對此做思考與決策。在思考「我們的業務應該是什麼?」時,第一個前提假設必須是「不同的新業務」。策略規劃必需分開思考「我們的業務是什麼?」、「我們的業務將是什麼?」及「我們的業務應該是什麼?」這三個問題著手,這些都有(而且也應該有)不同的概念方法。
經理人必須知道:
1. 策略規劃不是一堆訣竅,也不是技巧。策略規劃是分析性的思考,以及把資源分於行動。
2. 策略規劃不是預測。策略規劃並不是要操縱未來。
3. 策略規劃並不處理未來決策,它處理的是當前決策的未來前途。
4. 策略規劃不是試圖消弭風險,甚至不是試圖把風險減到最小,這種企圖只會導致不理性及無限的風險,並造成一些悲劇。 (奧地利的經濟學家,龐巴衛克, Bohm-Bawerk, Eugen Von, 1851-1914是經濟學中邊際效用分析法的始祖之一)他證明現在的生產活動唯有接受更大的不確定性、也就是更高風險下才能有更好的經濟績效。
成功的策略規劃其最終成果應該是使企業有能力承受更大的風險,因為這是可以改進企業績效的唯一途徑。但是,為了提昇這種能力,我們必須了解所冒的風險,我們必須能夠在各種冒險行動中做理性的選擇,而不是憑直覺、道聽塗說,莽撞的衝向不確定性。
策略規劃的重點是:
1. 有系統、有目的地計劃必須執行的目標;
2. 計劃應該從捨棄昨天著手,計劃捨棄昨天應該是有系統的達到未來的一部份
3. 我們應該尋找新的、不同的方法以達到未來,而不要相信在已經做了的事項上做更多就夠了;
4. 我們應該慎思時間層面:必須在何時開始努力,才能在需要的時候獲得成果?
『策略制定的要旨,就是決定哪些事不該做。』-波特
留言列表